希望这场争论让更多人读懂杜甫
高爽
北师大教授康震几年前一段解读杜甫名篇《石壕吏》的视频被人翻了出来,遭到了不少学者还有网友的批评。
最初引发这场争论的学者尚属引经据典加以批驳,但更多的批评者火气就有点大了,主要观点是说康震颠覆经典,违背了杜甫用《石壕吏》来反映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这一创作初衷。跟参与这场争论的各位学者相比,我也说不出什么更系统的意见,但正巧我最近正在背唐诗,背的就是杜甫的诗。所以,从我读诗的感受来说,我觉得如果这场争论能让人更好地理解杜诗,也算是件好事。
杜甫的大名无人不知,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从小到大,我们背诵过杜甫的诗不知道有多少。但是,我估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在年轻的时候,更喜欢李白、苏轼的作品而不是杜甫的。因为杜甫的人生经历实在不够辉煌,不仅怀才不遇,而且遭逢乱世,他的性格也挺拧巴,一边说着“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一边又叹息“自非旷士怀”“老大意转拙”,哪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那般洒脱自在?
小学时,读他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确实觉得很好。可到了中学以后,开始学“三吏”“三别”,这些被称为“诗史”的杜甫的代表作,那些对残酷战争和生灵涂炭景象的如实记录,读着实在让人难受。
但越是年岁渐长,我越是喜欢上了杜甫。一个成年人的人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景况,都被他写到了诗里,读起来如同跟一位老朋友对话。作为一位坚定的秉承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心忧天下、他的悲悯都在他的诗中表露无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越读越觉得高山仰止。
再回到这场围绕《石壕吏》的争论,之所以会引发多位学者参与其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太过复杂,内容太过丰富,可以解读的空间巨大,没有对历史的了解、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对家国深沉的感情,很难理解透彻。诗无达诂,这句话,用在读杜诗上、用在理解杜甫的思想上,再恰当不过。
在我看来,杜甫的伟大既在于如有些学者所说的“他的诗总是透过大时代背景关心一个个普通百姓的疾苦”,也在于他同时有心忧天下的大情怀,这才是真正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虽然杜甫所经历的乱世已离我们很远,但他的思想和情怀却是我们完全能够理解的,也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