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微评
编者按: 技术创新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周遭的物质世界,而且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对文艺创作而言,新技术对文艺的样态、规模与范式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有了新技术 也不能忘了艺术本体价值
刘恩波
我家有一个“猫精灵”,接通电源,再发出指令,它就接通音箱,放出各种美妙的音乐,真是实用又灵便,好玩得令人上瘾。由此可知,高科技确实会改变艺术的存在生态。
随着移动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及汹涌迭代,整个文艺的走向、样态、规模、范式等都会发生实质性的革新与变化。
当然,技术盘活艺术生态的可能性一定要依托具体的艺术实践和接受体验。倘若只是为了突出技术本身的能量和新奇效果,反倒有可能起反作用。
有一年在杭州大剧院看艺术节演出,坐在距离中心舞台有着相当视野反差的三层座位上,居高临下欣赏满舞台喷射的雨幕,那是拿洒水车实地操作带出的现场效果,但是,我认为是画蛇添足、虚张声势。戏曲舞台上,一桌一椅的道具就能演出丰富的故事和寓意,如果非得搞个实景写真,就会败坏艺术本身想象空间的构建和达成。
高科技说到底是为动人的艺术服务的,技术无论如何更新换代,都代替不了艺术真正内涵和审美表现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当然,某种程度上看,技术会盘活艺术的生态,引发一定维度上的变革和革新、创意和突破。就像电影3D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将观赏带入空前的立体化、仿真化阶段,人们戴上特制眼镜,会感受到与已往全然不同的时空存在和逼真影像。但是,归根到底,电影的最终魅力还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塑造,还有对主题立意的高度艺术化展现,倘若舍本逐末,只求技术手段更新,而忘了艺术自身的本体价值,那就是片面追逐花样翻新的唯技术至上,这样的艺术追求恐怕是走不远的。
审慎对待文艺创作中的新媒体技术
刘艳妮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广泛作用于文艺创作领域,激发了文艺创作的无限潜能,新的文艺形态不断涌现。
5D影院、3D舞台剧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云游故宫”等VR小程序让大众随时随地看展览,妙趣横生的VR出版物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新媒体技术催生了新的文艺现象与文艺类型,文艺愈发介入当下的现实生活,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
在新媒体技术赋能文艺创作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文艺创作一味求新求变,打着新技术的旗号博人眼球、吸引流量。酷炫的3D舞台喧宾夺主,弱化了观众对作品本身的关注;以互动体验为噱头的网络互动剧,空洞的文本直指叙事的荒诞;一些文艺类短视频的乱象助长浮夸风气,甚至触及法律与道德底线等。这些过于夸大技术作用而忽略内容表达的文艺创作,也深为大众诟病。热衷技术却缺乏精神内核,这样的文艺作品徒有其表,可能获得一时的流量,但长此以往必将淹没在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中。
文艺的创作生产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技术不应成为超越作品内容本身的存在要素。新媒体技术使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革新,但是技术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为王才应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文艺创作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内容的打造上,对待新媒体技术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先进技术服务于作品内容本身。只有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作品,才具有获得广泛认可、成为文艺精品的可能。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