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正回归 城市管理“绣好花”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

居家过日子,“小修小补”少不了,这既是一种物尽其用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厉行节约的可贵品质。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常响起,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城镇生活的一部分,不仅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而且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随着城市的发展,“小修小补”的需求并没有减少,能“小修小补”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了:新建社区没有为此预留场所,不少老旧小区,也在改造升级之后取消了原来的摊位。于是,为了“小修小补”,人们不得不大费周章,四处寻找。
“小修小补”是百姓需求,从事“小修小补”也是一种就业选择。城市为此提供便利和服务,不仅可以给小摊贩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而且可以满足差异化的消费诉求,从业者和居民们成为好邻居,也给社区生活增添更多人情味、更好宜居氛围。这也正是让“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目的所在——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步行15分钟左右为服务半径,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为目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021年5月,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十四五”时期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展便民生活圈试点。目前,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小修小补”显然不仅仅是修鞋、配钥匙,商务部因此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小修小补”不仅是一种小生意,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不妨简化审批程序,为经营者提供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以丰富的服务供给实现全时便捷,满足全龄友好。
“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的前提是“规范有序”,这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级——“小修小补”对应着家长里短的大民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度,只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展现城市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
(文丨赵志疆)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