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就业服务“微循环”
眼下正是企业招工、劳动者求职的旺季,各地招聘会、直播带岗等促进就业活动正紧锣密鼓进行,省内一些地区也将岗位推送等就业服务引入社区,面向社区居民一对一进行人岗匹配,受到群众欢迎。
线下招聘、直播带岗是目前就业招聘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线下招聘会时间短、线上求职信息不够“直观”等原因,岗位与求职者之间仍存在距离。如何实现岗位和求职者之间快速、精准匹配,应积极拓宽社区就业渠道,加快促进就业岗位和就业服务下沉到社区,畅通就业服务“微循环”,才能让求职者不再对岗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畅通“微循环”,首先要在社区搭建稳定的人岗对接平台,让岗位与求职者“零距离”。各级人社部门与社区共同建立岗位信息纵向传递渠道,打通信息传递的“毛细血管”,让就业岗位快速直达群众家门口。在社区设立就业服务专岗,专职负责梳理岗位信息,建立求职者台账,特别是紧盯就业困难群体、希望就近就业的特殊需求人群,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员信息数据库,分类建档立卡,一对一制订就业规划,提供就业帮扶。
畅通“微循环”,还要将精细化的就业服务项目“嫁接”进社区,让服务与求职者“零距离”。打造社区就业服务圈,利用人社部门和社区志愿者资源,建立社区就业服务团队,将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专业化就业服务引入社区。由社区牵头,联合辖区单位,组建就业联盟,向社区居民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和岗位培训。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创业孵化基地结对子,在居民家门口创建“社区+职介+创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出门即享、点单即享。
同时,各类市场主体也要积极将招聘用工触角向社区延伸,特别是针对希望就近就业的群体,像文创产业、工艺品加工等一些能够分散就业的市场主体,可以与社区共同创建社区“微车间”,实现就业岗位进社区。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