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要念好产业经
许 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正值春耕备耕大好时节,按照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我省各地都在积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把我省建设成为食品工业大省而开拓创新。
相对于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的“土”和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路子的“特”,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的“产”在“土特产”整篇文章中尤为重要。
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必须在“链”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
近年来,我省发展比较好的特色产业,都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延链、强链。比如丹东草莓,依托草莓产业集群,先是种植基地,后是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中心,逐步成为模式输出、标准制定中心,近年又向上游的育种领域延伸。
但与之相比,不少地方的土特产还处于包装简陋、价格低廉的阶段。产业链条短且不全、品牌意识有而不强、标准化程度仍嫌杂乱等,产业经营粗放,甚至出现以次充好扰乱整个市场、在低端市场低价倾轧的现象,其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土特产产业竞争正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只有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打造产业集群,才能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
念好产业经,要贯通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延长产业链,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土特产“出山”又“出海”,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让人欣喜的是,在土特产产业化方面,我省一些地区已经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辽阳市辽阳县在发展大果榛子产业过程中,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经营方式,从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休闲旅游等环节延伸,发挥三产融合的乘数效应,多维度、深层次地让土特产实现价值最大化。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必将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注入源头活水。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