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理性客观分析借阅量下降
近日,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不断下降的现象进入热搜榜。数据显示,浙江某高校图书馆10年前学生平均每年借阅7册,现在不到3册,降幅超过一半;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3年下降近七成,纸质书借阅量呈断崖式下跌趋势。
这种现象,其实只是国内图书馆和书店整体阅读量持续下降的一个缩影。但如果就此得出人们“不读书”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实际上,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电子书、听书等新阅读模式兴起,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所以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借阅量”只是一个指标,这个数据的下降,不代表人们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为除了自行购买书籍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电子书、网页、音视频等方式完成阅读。根据2022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人均电子阅读量为11.58本,这还不包括纸质书籍的阅读量。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只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变得多元,而整体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并没有变少。
同样是在《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在数字阅读用户年龄方面,44.63%为19至25岁用户,7.25%为18岁以下用户,这意味着“Z世代”是数字阅读主力军。在阅读形式偏好方面,电子阅读形式使用率高达96.81%,同时电子阅读中用户阅读2小时以上占比57.97%,可见,电子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电子阅读用户已进入深度阅读阶段。
和传统阅读模式相比,以电子阅读为代表的新阅读模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人们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资讯,符合现代人追求效率的心理预期。其次,手机作为阅读的载体,便于人们利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哪怕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交、地铁上阅读。更重要的是,传统阅读模式以书为核心、强调读者与书籍内容本身的单向传播,而新阅读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社交化阅读”,人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互动、分享、交流,提升了参与感与满足感,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情绪价值。
当然,正如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纸质书一样,新阅读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而这种让书籍“流动”起来的形式,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图书馆和书店等书籍阅读场所还是应该设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把读者“请”回来。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书籍种类,方便市民阅读。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拓展自身服务功能。尽管借阅量低不能与不读书画等号,但书籍阅读场所如果能够打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配套服务,将能提高群众阅读积极性,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重要保障。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