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辽”味为什么这样醇
丁春凌
2024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11月5日,我省召开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邀请辽宁文艺工作者畅谈心声。会上,高满堂、贾冰、李铭等多位烙有深深“辽宁印记”的文艺工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文艺之路。虽然,他们年纪不同,境遇经历迥异,但对文艺的热爱,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满含的深情,却是相同的、相通的。
今天,我们选择部分代表的发言全文刊发,期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文艺工作者的讲述,找到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一些“密码”。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到一些共性。
比如,生活的磨砺。编剧李铭初中就辍学打工了,曾做过水泥工、卖过菜、当过保安,生活经历可谓丰富。高满堂说:“我没读太多太多的书,但我走了太多太多的路。”这些称得上艰辛的过往,成了他们日后创作的丰富源泉。包括高满堂自嘲为“悬浮”的第一部作品,同样是创作者需要生活磨砺的一个证据。
比如,家乡文化的基因。东北叙事是这些年文艺创作的热点,辽宁文艺工作者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辽宁人写辽宁得天独厚,这是家乡的馈赠,也是辽宁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的责任。贾冰说:“我越来越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对自己有多重要。”“我的喜剧风格,其实就是辽宁风味。我的根在辽宁,我的笑料、我的包袱、我赋予角色的内涵,都来源于这片土地。辽宁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塑造着我。没有辽宁,就没有今天的贾冰。”
比如,深入生活的积累。高满堂从1983年开始写剧本,40年中,他写了1200多部影视剧,他每写一部戏,都要去一线采访,正所谓写千部剧,行万里路,实例印证了他后来说的——好剧本都是用脚走出来的。李铭写的《木匠村官》《有事找彪哥》等,也无不是以他多年扎根生活的底色作衬托。
再比如,对时代浪潮的感知。今天的辽宁文艺创作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老一代老而弥坚,中生代厚积薄发,新生代风头正劲的势头。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一个整齐的梯队,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辽宁文艺工作者乐于去观察时代变化,感受时代浪潮。就像高满堂所说:生活精彩,时代精彩,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个十年,从辽宁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带着特有的家乡印记,端出了“辽”味醇厚的果实。我们更期待的是,下一个十年,以及今后的每一个十年。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夫妇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和女儿一同观看“奇妙的和谐”普契尼音乐会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希望更多有识之士争做中意友好合作的践行者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向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赠送嫦娥五号月壤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共同赏鉴境外归还文物
-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见出席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代表
-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
- 多次来到光谷,习近平为何重点关注这个领域?
- [新闻直播间]辽宁 新品种优质高产 小稻米大文章
- 葫芦岛祝家沟村灾区群众喜迁新居 当地多举措确保村民温暖过冬
- 辽宁开通“供热直通车”服务热线 实现供热诉求受理全覆盖
- 南方潮起正扬帆——解码金砖合作行稳致远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