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辽宁正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力“八大攻坚”,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更加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书写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辽宁篇章”。
充分认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作用不可替代。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体现于青年人综合能力素质的比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至关重要,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贡献青春力量。要提高政治站位、勇担时代使命,将思政课建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看待,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来践行,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塑造灵魂的课程,传授的不光是有形的知识,实际上将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青年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主流价值观认同建构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及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会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越是值此时期,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把思政课切实办好,用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去赢得话语权、赢得人心。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给青少年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辽宁全面振兴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发生了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变化。这为全省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滋养。思政课教学要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新时代的参与者、奋进者。要生动讲好辽宁故事、传播辽宁声音,大力宣传辽宁全面振兴取得的成就,鼓励、引导青年学子热爱辽宁、扎根辽宁、建设辽宁,在奋斗中绽放最美的青春年华。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不是自然而然进入青少年头脑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也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自然而然得以树立和巩固的,需要理论上的武装、实践上的磨练。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要讲清楚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只有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才能持续为青少年补钙壮骨、固本培元,才能引导学生铸牢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才能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始终坚持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积极探索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引导学生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之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深刻阐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不断增进广大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不渝为党的事业、为辽宁振兴发展奋斗。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课程,也是解疑释惑的课程。我们面临的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分析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感悟真理伟力。
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之大,关键在于要实现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广大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真正成为充满魅力的“热门课”甚至“爆款课”。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答时代之问,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组织师生们走进社会、关注现实,更好地向学生讲清楚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要寓“道理”于“事实”之中,把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的生动实践有机融入课堂,讲好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辽宁故事,充分发挥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重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守正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原则,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活力之源。学校思政课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破解难题,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经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旗帜鲜明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不断探寻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根本路径,真正做到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开好思政课的力量根基。辽宁文化独具特色、历史底蕴深厚,红山文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异彩纷呈,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红色文化独树一帜,赋予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坚实底气。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不断深化辽宁地域文化研究,唤醒深藏在每个青少年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要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深挖辽宁红色资源,将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更好赓续红色血脉。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活力,引导学生增志气、强骨气、厚底气,自觉融入到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实践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自身首先要自觉追求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始终保持家国情怀,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带动他人。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全链条、分层次、全覆盖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形成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
办好思政课,协同育人是支撑。学校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打好组合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育人育才的统一。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育人主体的协同配合,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转化。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建立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培养体系,把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各领域各环节。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课堂、课程思政全课堂、社会大课堂功能,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必须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讲好思政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力避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力避简单化地一刀切、齐步走,力避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思政课讲成学生真正喜欢、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堂,不断完善数字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实践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升级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有知有味”,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责编:徐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